在人類文化里,最早的“香水”可能出自古埃及的祭司之手。在那時,香水與祭祀有著密切的聯系。埃及艷后與尤利烏斯·愷撒的那段“香艷”往事,除了大帝拜倒在石榴裙下,也許還該加上古埃及的香水氤氳。后來,生產技藝的進步讓古羅馬貴族們達成奢華成就“香水噴泉”;蒸餾器的發明造就了“香之城”巴格達與波斯遍地的玫瑰花;法國的格拉斯人發明的脂吸法則使當地的香水制造業愈發繁榮。
14世紀,匈牙利女王發明了由酒精與香精油混合而成的淡香水“Eau de toilette”(英文即toilet water)。時至今日,酒精、精油、和固定劑仍是香水的標配。人工合成香料則逐漸取代天然香料,為香水中的“香”貢獻力量。而“水”的部分,現在也在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研究者手中變得更加“名副其實”——他們研制出了根據水分多少釋放香氣的新型香水。舉個例子,噴灑了這種香水的人,出汗出得越多,他/她就會越香。
據論文的第一作者,女王大學離子液體研究室的尼莫·貢那瓦尼(Nimal Gunaratne)介紹,這種香水“遇水愈香”的機制得益于一種獨特的離子液體。“離子液體”,是指液態的離子化合物。以氯化鈉為例,食鹽的水溶液是“離子溶液”,而“離子液體”則是熔化成液態的氯化鈉。要想讓食鹽達到熔融態需要相當高的溫度,不過在尼莫的研究中所使用的離子液體,在室溫下也能保持液態。
經中性水(H2O)觸發,揮發性香水從非揮發性的半縮醛離子液體基質中脫離。
這種離子液體能夠與香味分子結合形成半縮醛(hemiacetal),阻止香氣逸散。而能讓香味分子逃離“魔爪”的,便是正義的水分子:一旦這些半縮醛遇到了水,香味分子就重獲自由,實現“遇水愈香”的效果。更妙的還在后面:當釋放了香氣后,離子液體還會與硫醇化合物相結合——而硫醇是體味的罪魁禍首。這樣一來,這種香水在遇到汗液后,不僅能散發香氣,還能去除異味,真是一舉兩得。
貢那瓦尼認為這項發現值得興奮:“現在我們能利用可控的手段,讓離子液體釋放特定物質,這太棒了!” 這一新發現帶來的影響將不僅僅局限于香水和護膚乳領域。比如大氣科學,憑借離子液體和水的特定反應,這個組合也許還能夠作為大氣濕度的“敏感因子”。此外,這一進展也很可能帶來前景廣闊的新商機:研究所已經開始和香水公司合作,策劃并準備推出一些芳香四溢的產品了。
不過話說回來,從研究成果到實實在在的產品肯定還有一段路要走:想象著夏天的傍晚,噴灑了這種香水的人們走在小巷中,卻突然下起大雨——
“我希望逢著,一個丁香一樣的,結著愁怨的姑娘。”戴望舒的詩,恐怕將要變成“在雨的哀曲里,消了她的顏色,‘卻更添’了,她的芬芳。”
這樣在雨中“香味四溢”的街道,也許亦別有韻味吧。